公元779年6月12日,对李适本人来说的意义非凡的,因为从这天开始他不再是谨小慎微皇太子,而是君临天下的皇帝。
“这龙椅我可是等你等得太久了。”
坐在日思夜想的龙椅上,他双眼扫视拜伏在朝堂的文武大臣,心中却想起自己辽阔无边疆域。
“我是太宗的后代,我有雄才大略,我要改变一切,整个帝国都变成我想的那样。”
李适暗暗发誓,万国来拜煌煌天朝盛世,一定会在自己手中实现。
“众卿平身,朕初登宝座,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。”
李适想这时得给这些大臣们打气,还得许愿作承诺。
“今又遇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,还望卿等敬忠职守,为孤分忧,再创太平盛世,”
“圣上万岁万万岁,臣等食君俸禄,忠君之事,肝脑涂地,在所不辞。”
大臣们声如洪钟,态度丝毫不含糊。
“好好。”
李适因为兴奇兴奋,连叫了两个好。
“只要尔等尽忠职守,为朕效命,朕也绝不亏待你们,共享太平盛世。”
唐德宗对于这些大臣他是不得不用,但也不得不防。
“这群人有多少吃里扒外畜牲!吃人不吐骨头。”
这群人明里是他李适臣子,暗地却与各地割据势力盘根错节,编织成一张可怕关系网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“不管怎么说,自己初步确定了一言九鼎地位,接下来就是全力加强皇权,按自己意愿治国理政就是了。”
李适自己安慰自己,这个时候,信心比什么都重要。
初秋,一顶软轿在宫中一颤一颤在向前移动,正在前面引导宦官不时转身观察,偶尔小声提醒训斥。
“你们可得小心服侍,如果出了什么意外,你们几个脑袋还不够砍。”
说这话的是当今皇上最信任宦官窦文场。
“窦公公,郭某乃一介武夫,公公如此抬举老夫,是折煞老夫了。”
轿子传出声音后一阵连续不断的咳嗽。
“这身体可是一日不如一日了。”
“郭令公,你是国之重臣,皇上都尊称你为“尚父”,小的们自当小心服侍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
窦文场弯腰陪笑,他虽是皇帝身边红人,可新皇帝对于身边宦官严苛多过宠爱。
“你可是再造王室的郭子仪,说你德高望重可一点都不过份。”
窦文场叹道,帝国什么人在什么位置,作为太监最清楚。
“那就有劳了!”
郭子仪爽郎笑道,过于谦虚容量误解为做作。
武英殿,当朝皇帝看见步履蹒跚的郭子仪,心中不由一喜。
“这不过就是个风烛残年老头,不会再对自己构成多大危胁了。”
“不过作为统治者不能感情用事,此公在朝多年,立的功劳太大,树大根深,虎老余威在,万不可掉以轻心。”
李适提醒自己不能心软。
“尚父,因为有事相商,还劳累你来回奔波,实在过意不去。”
李适客气笑笑。
“圣上,臣下乃一介武夫,粗陋不堪,幸蒙先皇提携教诲,臣感激不尽。”
“今又受圣上天恩,臣诚惶诚恐,如有差遣万死不辞。”
郭子仪恭恭敬敬整理衣帽,接着下跪。
“尚父有恩我大唐皇室,勋高一代,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。”
德宗一脸诚挚
“只是年事已高,军旅之事牵绊,恐伤及尚父身体,今召你来,就是商量一个两全其美办法。”
李适一脸伤心无奈,看了眼胡须花白郭子仪。
“生老病死,仍谁都逃不掉啊!只是那根刺还在,升平公主与驸马郭暧的口角。”
“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?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!”
大胆郭暖竟敢指着公主骂道。
公主大怒,回宫告诉父皇。
“他说的没有错,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,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。”
最可悲的是父皇,出于无奈,只好装糊涂说道,并当场命升平公主马上回家。
“这样事在我身上绝对不会发生。”
李适手握得紧痛。
“皇上对臣下体恤臣是感激涕零,臣本想上月向圣上乞骸骨,只是偶感风寒被耽误了。”
郭子仪喘着气需要停顿下。
“今蒙陛下圣恩,臣斗胆乞骸骨,免去所兼各职,颐养天年,乞请主上恩准。”
郭子仪赶紧跪在李适面前,头磕着地。
“既然你一再请求,朕自不便强留,这样你的奏阵朕准了。”
李适示意身边太监召见大臣。
“宣李怀光、常谦光、浑瑊进殿。”
太监高声叫道。
“宣圣旨吧!”
李适面无表情说道。
窦文场张开圣旨念道:“着即迁郭子仪为太尉、仍兼中书令,任皇陵使,加食邑二千户,免副元帅及所兼各职。”
“李怀光任检校刑部尚书、邠泾庆三州都将,迁朔方节度使。”
“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、西受降城、定远军、天德军,盐夏丰三州节度使。”
“浑瑊兼单于大都护,充振武军、东受降城、镇北大都护府、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、管内支度营田等使。”
“着即调西川节度使崔宁入京。”
李适言罢转身离开。
“臣谢主上隆恩,圣上万岁万万岁。”
四人磕头谢恩。
“窦文场,观察到什么啦?”
回去后没多长时间,李适就召宦官问道。
“禀主上,三位节度使陪着郭太尉回府了。”
窦文场四周看看,低声回道。
“看来还得下方子,动动位子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